對不悔改者的警告

2013012421:43
轉貼~

對不悔改者的警告

   

多馬屈臣

  
    
  一、上帝帶權柄的命令

  上帝吩咐“各處的人都要悔改”(徒17:30)。悔改不是隨意的,不是任由我們選擇要不要悔改,而是無可推辭的命令。上帝在天上至高法庭頒行了一條法例,除了悔改的罪人之外,沒有罪人可蒙悅納,祂絕不會打破自己的法例。即或所有天使站在上帝面前,為那不悔改的罪人哀求,上帝也不會答允。“耶和華是有憐憫,有恩典的神,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。為千萬人存留慈愛,赦免罪孽、過犯和罪惡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。”(出34:6—7)雖然上帝滿有憐憫,比太陽的光更滿溢,卻絕不會饒恕一個堅持繼續犯罪的人:“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!”
  
  二、上帝純潔的本性絕不允許與不悔改的受造物溝通
  
  罪人一天不悔改,上帝與他就無法為友,“你們要洗濯、自潔,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;要止住作惡。”(賽1:16)去罷,在悔改的鹽水中浸浴乾淨,然後,上帝說我來與你談判:“你們來,我們彼此辯論。”(賽1:18)公義的上帝怎能縱容繼續犯罪的人?“我必不以惡人為義。”(出23:7)若上帝在他悔改之前就與他和好,那麼,似乎上帝喜悅並接納他所行的,這正與祂的聖潔相違。若人仍在背叛的行為中,就蒙神赦免,這與上帝的神聖本性矛盾不符。
  
  三、繼續不肯悔改的罪人,在基督的召命以外
  
  這是祂的召命:“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,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,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,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。”(賽6l:1)基督是君王,是救主,卻不是絕對一律地拯救,不管人悔不悔改。基督領人進入天堂,必然穿過地獄的門:“神且用右手將他高舉,叫他作君王、作救主,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。”(徒5:31)叛徒若肯悔改,歸降于君王的恩手下,王必然赦免他們;但若公然堅持與主對抗,就不會赦免。
  
  四、我們的罪冒犯了神
  
  我們虧負的實在多而又多,需要悔改。犯罪是冒犯了神,虧缺了上帝的榮耀,侵犯了祂的律法,按理必須對祂有所賠償修補。我們借著悔改降卑自己,審判自己;我們蓋了印記,說上帝既或消滅我們也是公義的,我們將榮耀歸給上帝,盡心重修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尊榮。
  
  祂按理必須拯救所有,不但是人,還有魔鬼,正如俄利根(Origen)曾說過的:如此,什麼上帝揀選與定罪的教義都一概不成立,與聖經的教訓大相徑庭,孰是孰非,大家斷定吧。
  
  有兩類人很難悔改,比其他人更甚:

  (一)那在事奉神的崗位上一段很長的時間,卻毫無長進的人,就如飽受雨水滋潤,卻“若長荊棘和蒺藜,必被廢棄,近於咒詛。”(來6:8)金屬若在火中燒煉多時,仍不熔化,也不煉淨,就沒有什麼指望了。神打發僕人一而再地勸人離罪悔改,他仍安於儀式的渣滓裡,聽道時打瞌睡,這樣的人,很難叫他悔改。他們的際遇恐怕要像基督對無花果樹所說的:“從今以後,你永不結果子!”(太2l:19)
  
  (二)那經常犯罪,抗拒上帝的話語,不理會良心的提醒,不聽從聖靈的感動的人。良心就是手拿燃燒利劍的天使,看守著,說不要行這大惡。罪人不理會良心的聲音,頑強地走在魔鬼的旗幟下。這種人不容易悔改:“有人背棄光明”(伯24:13)。人因為沒有光而犯罪,與抗拒光而犯罪,是完全兩回事。這樣不可赦免的罪就此萌芽了。人從開始抗拒良心的光而犯罪,進而漸漸褻慢施恩的聖靈。
  
  對不悔改者的斥責:
  
  強烈斥責所有不肯悔改的罪人,他們心硬如岩石,又像比喻中的土淺石頭,缺乏滋潤。這症狀恐怕是一種瘟疫,“無人悔改惡行”(耶8:6)。人的心頑梗剛硬,“使心硬如金鋼石”(迦7:12)。他們根本無法軟化,成為可回轉的狀態。有人說女巫不會哭泣。我相信那不會為罪憂傷的人,屬靈上己被撒但迷惑了。聖經記載基督來到耶路撒冷,說“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,就在那時候責備他們”(太11:20)。如今,祂豈不也同樣責備不肯悔改的人?上帝的心因人的罪破碎,可是他們的心卻不破碎。他們像以色列人一樣說:“我喜愛別神,我必隨從他們。”(耶2:25)上帝的公義像那天使一樣,手拿拔出的劍站著,預備擊打;但罪人的眼不及巴蘭的驢,看不見那劍。上帝擊打人的背,他們卻不像以法蓮,沒有拍腿歎息(耶31:19)。先知的投訴實在可悲:“你擊打他們,他們卻不傷慟。”(耶5:3)這真如銀子,在爐裡愈加剛硬。“這亞哈斯王在急難的時候,越發得罪耶和華。”(曆下28:22)剛硬的心是撒但的收容所。有兩個地方是上帝所居住的,天堂和謙卑的心;撒但也有兩個居住的地方,就是地獄和剛硬的心。掉在水裡並不是溺死的原因,而是沉浸在其中。同樣,陷在罪裡不是被定罪的原因,而是沉浸其中不悔改,“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”(提前4:2)。剛硬的心靈終使良心如烙鐵;人既窒息了良心,神就把它烙牢了。此後,祂任憑他們犯罪,不再懲罰了:“還要受責打嗎?”(賽l:5)正如一個父親不再管教兒子,立意把他的繼承權廢除。
        

  (摘自多馬屈臣《悔改的真義》)